欢迎访问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新闻网! 返回主站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新闻网-发挥“课程思政”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民办院校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严建会
党建思政园地

发挥“课程思政”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民办院校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严建会

作者:严建会来源: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11/23 15:43:37浏览次数:14425 次

民办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课程思政建设是民办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本文就中国古代教育模式对于课程思政的启示及搞好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了一定探索,以供师生参考。

中国古代教育模式对于课程思政的启示

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GDP一直达到世界的30%,这与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中国封建社会道术一体的教育模式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外著名的教育家讲,教育的本质就是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讲,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儒家经典《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唐代思想家韩愈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就是孔孟之道,就是仁义礼智信。老师的首要工作就是传道,传授孔孟之道。总之,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模式实际是道术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道就是孔孟之道,就是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从事与各行各业的学子士人都必须首修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就是所有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仁义礼智信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所有知识分子终身为之奋斗的最高信条。

中国古代教育模式对于今天大学教育有何启示:古人尚能以修身崇德为本,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更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离开立德树人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教育;从事于大学教育的所有教职员工,特别是所有教师都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育人先修己,要让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自己必须首先修炼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无论是思政课老师还是专业课老师,都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工作的首位,忽视立德树人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老师;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思想是孔孟之道,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今天中国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做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核心位置,不管是思政课和专业课都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神圣职责。课程思政就是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课的最佳途径。

搞好课程思政的关键是专业课教师要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长期坚持思想道德修养

专业课教师为什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信仰,作为内在的精神标靶,引导着个体追求职业意义人生价值。信仰,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是坚定其对职业及相关生活方式的执着认同,为他们提供强大力量,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引导他们将生命的所有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

民办院校课程思政教师是“传道者”,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其明道信道的核心,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是迄今为止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信仰,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彻底的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融为一体,符合客观规律和人类良知,能够给人以睿智和坚毅、高尚和文明。

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课程思政教师的底线。课程思政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其信仰和价值取向会潜移默化、入木三分地感染着学生,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课程思政教师,必须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能从政治高度看问题,看得清大风大浪,讲得清大是大非。

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民办院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本色。课程思政教师唯其“政治强”,才能“情怀深”,满怀爱国爱民爱党深情,教书育人才能定位在立德树人上,定位在为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学生成长成才上;唯其“政治强”,才能“魅力足”,把马克思主义化为自己的精神底色,散发出真理魅力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教化学生;唯其“政治强”,才能“善担当”,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和气象,明是非,有底气,敢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勇于同歪风邪气做坚决斗争。

专业课老师要搞好课程思政要求必须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解决真学的问题,就是要求怀揣赤诚之心,坚持全面学习与重点学习相结合,原汁原味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解决真懂的问题,就是要求教师努力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行家里手,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精髓,真正做到“说得清”“问不倒”“难不倒”。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治学的表率。解决真信的问题,就是要求教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解决真用的问题,就是要求教师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持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理想淡化、信仰缺失等问题,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

目前,民办院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那么,民办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如何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领导机制方面,民办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教学主体方面,学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课程思政”是民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为学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在教学载体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尤其针对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教师,要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使其能够精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

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目前民办院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在教学能力方面,要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激励制度,并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方法上,不同专业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够完善,部分学校教师在讲授教育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时忽视了要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对于教师如何在专业课中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还需必要的教学督导。

在教学中形成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构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多学科间的合作机制是“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平台建设上,其他专业和学校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制约了工作合力的真正形成,需要形成针对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和智库共享资源。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联合高校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迅速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严建会)

责编:左悦

编辑:江珑

http://m.sxzhengqi.com/index.php/zgcy/7724.html?wxref=mp.weixin.qq.com(本文11月22日发表在陕西政企网)

版权所有 ©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 新闻网

校址: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同文路1号 | 邮编:712046

招生咨询电话:029-38114101 38114102  陕ICP备08004745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